English

本报“长江上游生态行”胜利结束

1999-08-11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夏斐、徐冶、刘鹏 我有话说

本报武汉8月9日电(记者夏斐、徐冶、刘鹏)“极目云贵川,江山多苦颜,河流无碧水,山峦多秃斑……科学加实干,誓以白发换青山。”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级高工季昌化,今天上午在此间举行的“长江上游生态行”总结汇报会上,欣然书写他10年前从事水土保持工作时所写的诗,赠送给本报采访小分队,以表达他的敬佩之情。与会专家一致赞扬采访小分队不畏艰险深入一线的工作精神和关注生态关心长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肯定了采访小分队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上午九时,刚抵武汉不久的采访小分队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近20名水利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言。

长江委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工崔志豪说:你们的采访很有意义,在75天里,你们驱车行程15000公里,走过了7个省市自治区的62个县,重点采访了21个县。这是一个创举,为宣传我们的水保工作立了功,起了重要的作用。你们的稿子都很有份量,今天我在此向你们鞠个躬表达我的感谢和敬佩。

长江委新闻中心主任傅新平说: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实现跨世纪的战略,离不开生态环境建设,过去长江水利工作者作了很多工作,但宣传很有限,这次你们的宣传,扩大了长江上游的影响,为我们以后的工作营造了舆论氛围。

“流血流汗不流泪。”长江委水政局副局长刘振胜说:你们对长江上游的沱沱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沱江、岷江等重要支流进行了实地考察,9次跨越长江干流,是很了不起的。你们的报道,你们的行为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许杏虎、朱颖烈士在南斯拉夫流了血,你们在长江上游流了汗,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这次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地报道了10年来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手资料和现场情况,很有价值。

长江委水保局局长熊铁结合小分队的报道说起了“长治工程”,他说:水土流失的核心是水的问题,措施应是水利措施。因为水保必须与老百姓的生存问题结合起来,这是最大的德政工程和扶贫工程以及希望工程。你们的宣传使“长治工程”深入人心,很有意义。

长江委主任、水利专家黎安田在讲话中说:光明日报记者的长江上游生态行是一个壮举,小分队历尽艰辛,所写的报道和拍摄的照片都很精彩,很生动,也很深刻。他还说,我们长江委作为一个流域管理机构,要办好长江的事情,只是搞规划设计不行,只搞勘测调查也不行。长江流经19个省市自治区,如果各行其是,那是没有办法治好管好长江的。长江要有规则。水土流失是长江的慢性病,洪水是长江的急性病。水土流失最终将使长江两岸变成不毛之地。你们这次叫响了水土保持!为长江的水土流失敲响了警钟!水保和防洪都是我们长江委的重要工作,我认为水保像防洪一样,也应是天大的事。我希望新闻单位和记者今后多关心长江的事情,多组织像这样有影响、有实效的采访活动。

座谈会由水利部水保司副司长张学俭主持。本报副总编辑汪远平参加座谈会并讲了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